经过大半年的饲养蚂蚁,积累了不少的经验,就开始制作蚁巢了,我主打的设计思路是维护简单,最大限度减少维护次数。 首先是全异专用的巢,这个巢是基本基于自己的经验设计的,在月海的博客中可以看到,全异对空气湿度的要求是很高的,在之前做过一个石膏vs保湿棉的测试中,我使用的是红足来测试,在出去旅游前我给两个巢都加满水,并且喂饱,一个星期之后回来看到石膏巢里边的红足已经全灭了,而保湿棉养的红足还顶得住,而在另一边的二色盾,水源基本就是每次喂食的糖水以及保湿棉的水,但是养了大半年不需要提供额外的水源依然活蹦乱跳,于是我就成为了保湿棉专业户了。在这个巢中最内侧的巢体安装了保湿棉加防逃网,防逃网在底部用热熔胶倒着固定在巢体上,基本放置被挖穿跑到底部的蓄水池中。右下角开了个加水孔,加水只需要往里边注水就行了。
制造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
在我开空调之后,巢内的水汽会凝结在亚力克板上,凝结的水珠标识了湿度的路径,由此看来,湿度并不是均匀扩散的(虽然不排除)中间那里是由于蚂蚁活动造成的,但中间层的行进路径和外层的行进路径比较相似。
在这个巢的鼓舞下,我没动脑子就做了另外一个巢,这个巢给了二色盾,当时就巢的保湿棉因为防逃网设置不合理,有蚂蚁钻进去啃了不少,于是就赶紧制作了这个没动脑子的巢,结果就是有蓄水时保湿海绵周围过湿,保湿范围过大,很多蚂蚁只愿意呆在保湿区域的入口附近,看起来不是什么太严重的问题就暂时先用着这个巢,等爆巢之后再更换了。 刚加水的二色盾巢,虽然没有漫到巢里边,但是过高的湿度让他们以为巢里边水灾了,纷纷跑到外面去避难。
经过这次之后冷静下来,从全异的巢获得了一些经验,做了一个专门针对收获用的巢。 左上角是入口,右下是保湿海绵,第一行没有保湿,用于储存种子;第二行只留有一点湿度用于过渡;第三行高湿度区域作为一个小房间,房间的通道透水汽出来降低湿度,通过不同的空间比例来决定湿度和高湿空间的大小。第四行同第三行,增加了高湿的区域的比例;第五行基本就是接近试管的环境了,在左下角设计有一个出口/取水口,不作为出口的时候加入一条保湿棉,再挂上水塔作为饮水处,不需要在活动区安放饮水器(我承认每次换饮水器都是一次挑战……不过这个设计还有待验证)。 收货巢的成品,和原来设想的还是有点出入,种子他们并不是选择在了最干燥的地方,而是有一定湿度的地方,幼卵的位置和在试管中大体相同。顺带一提,搬进这个巢之后它们喜欢在半夜嗑种子,而且声音很响,刚开始我还以为是家里木地板长虫了,这个巢换了几次位置之后才发现是他们在制造噪音,然后每天睡前扔只面包虫进去,不让它们去磕种子……
之后就是试制型立体巢 这个巢主要是验证打印出来的活动区防逃性能,如果性能不错的话就可以省去一个活动区,减小蚁巢的占地面积,这个蚁巢继承了之前的水盆法,在左下开辟一条保湿棉通道,保湿棉连接底部的水盆(设计图里边隐藏起来了,其实就是个长方形的水盆刚好可以套住巢体) 这窝入住的是强壮收货蚁测试的结果表明,防逃液在粗糙的塑料表面没什么卵用,攀爬能力非常弱的收获蚁都可以很轻易的爬上去,我得特地设计个盖子才行……这个原本是没有设计临时做的,导致契合不好。
看到核心巢的演示视频,就打算仿造它的加水方式,然后就有了这个。 这个巢设计有引水管道,左右侧分别有一个高低不一的注水口,高的为入水口,低的为平衡压差和排水口,从高侧注水,直到低侧有水出来就可以了,高侧(第二层)的水会流干净,低侧(第三层)会保有一定的水,当低侧的水干了之后,最底层还会蓄有一点水,从而产生不同的干湿差,但是这个湿度差需要一定的时间才会形成。这里住进的是工匠收获蚁。
刚打印出来的巢体,可以看到每个巢室的底层留有一个区域,这个区域用于给引水管道走水和供水给石膏。 给那些区域抹上石膏,但是并不完全填充,完全填充的话水就无法通过了。 以上就是最近设计的蚁巢。
更多蚂蚁相关文章:蚂蚁